前程似锦 ■生物搭建帆影魅力。
江志辉珍珠 扬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薛婷娟 探究这个发人深省的问题,我们并不需要一拍大腿的灵光乍现,而是需要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心。
因为,耐心不是选择—耐得住寂寞,才能选得到发光的平台。
化腐朽为神奇的微生物,拓宽了活体植物生长的边界。
近年来,如何把微生物膳食微量元素的研究融入酶工程、代谢工程、农业微生物、酶等领域,迅速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成为业界焦点之一。
“从根本上说,这些技术都离不开对基础理论和应用方法的创新与突破”,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李洪涛告诉记者:“只有掌握核心原理,将其运用于实际,才可以在行业内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想要真正解决这类难题,必须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作支撑。
但目前高校教育仍存在重视理论轻视实践的倾向,很多同学认为做好实验就足够了,缺乏进一步钻研的兴趣;也有部分老师担忧,课堂讲授过多会使学生失去思考空间,反倒限制他们的潜质释放。
针对此种情况,扬州大学率先提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设想,即通过打造双师型队伍,让每名学子既懂得理论又精通实操,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经过几年努力,该项举措已初见成效。
2022级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张凯便是受益者之一。
“当时听完报告后觉得自己被‘点醒’了!”回忆起那次演讲,张凯至今印象深刻。
2022年6月,由他带头申请的《微生物菌剂及其在畜禽饲料中的应用》获批立项,成功跻身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
2022年4月,他凭借该项目斩获第十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特等奖。
“除了参加比赛外,我还利用暑假时间走访企事业单位,希望更直观地感受各行各业的动态变迁。
”谈及未来规划,张凯表示,接下来准备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或许将来会往微生物营养方面发展。
竹子长根的故事厚积薄发
上一篇:水稻属于什么植物类群
下一篇:的拼音